close
人生的確有許多事情出人意料之外,當DVD盛行的這幾年,曾經刻意搜尋過《綠光》(Le Rayon vert)的蹤影,但杳無音訊;也曾數度詢問專賣大陸盜版的秘密管道,同樣一無所獲。沒想到卻在夏日尾巴的街頭轉角,驀然抬頭,一抹熟悉的笑意映入眼簾,呵,那不是一路踽踽獨行、孤單又愛哭的黛芬嗎?作夢也沒想到,闊別二十一年,片商竟然還有勇氣引進《綠光》來做商業放映。當下二話不說,就買了兩張預售票和紀念T恤。
沒錯,第一次見到《綠光》已是二十一年前的陳年舊事了。當年,台灣新電影運動方興未艾,我也才出社會沒多久,懷抱滿腔無知的熱情,全然一副願意為台灣新電影拋頭顱灑熱血的文藝青年傻模樣,一年一度的金馬國際影展當然是不容錯過的大拜拜。
1986年,侯麥的《綠光》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隔年金馬影展一票難求,位在中華路上的新聲戲院,一千多個座位座無虛席,全場觀眾無不屏氣凝神跟著大銀幕上的黛芬靜靜等待綠光,當夕陽西下,海平面突然迸出一道綠光,全場觀眾幾乎如同黛芬一樣欣喜和激動,忍不住爆出如雷掌聲。
黛芬是巴黎的上班族,等待已久的假期卻被朋友爽約,而她和男友分手已經兩年多了,她似乎還走不出失戀的陰影。雖然她還是出發去度假了,但她終究忍不住情路的孤寂與挫敗,以及一再被誤解的難堪,而潸然淚下,直到她在海邊聽到幾名老婦人聊起綠光,那可以了解自己、洞悉他人的神奇的〝綠光〞……
在《綠光》之前,我沒見識過法國新浪潮最晚成名的導演侯麥,不知道電影也可以這樣拍,很多人說《綠光》像小說,文學性很濃,我卻覺得《綠光》比較像散文,全片幾乎沒有所謂高潮起伏的劇情,日記體的結構,拼貼的全是女主角黛芬一路走來既孤單又莫名堅持的心思與心情。而這樣的心思與心情偏偏又不被眾人理解和認同,朋友眼中,黛芬彷彿就是個固執又龜毛的異類怪胎。也難怪黛芬總是在海邊、山上,或樹林裡,一個人走著走著就掉下淚來,那是種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淚下的無邊孤寂與沈重啊!
也因為是日記體結構,導演侯麥便肆無忌憚的將黛芬的生活流水帳式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不斷看到黛芬來來去去和親朋好友見面、吃飯、聊天,乍看之下那些你來我往的對話和生活細節,彷彿是導演丟個情境之後便任由演員們去自由發揮,因為既隨性,卻又異常真實到有如紀錄片一般令人吃驚。看《綠光》,絕對不是看好萊塢的俊男美女愛得死去活來,而比較像是朋友和你促膝長談,她的喜樂、她的憂傷,甚至她的固執、她的偏見,她全都向你敞開……
放眼影壇,能夠把劇情片拍得像紀錄片一樣寫實,又舉重若輕,有結構似無結構,透過看似鬆散無意義的對話和生活細節,卻精準得傳達出深刻內涵與人文關懷,且處處充滿令人玩味的詩意與哲思,也唯有侯麥一人吧。只是看習慣好萊塢商業電影的觀眾,面對這樣表面上漫無章法的另類電影,恐怕也應該調適自己的觀影態度,才能夠窺見和領略那神奇的〝綠光〞的旨趣吧。
是的,早在二十一年前,侯麥這部《綠光》,就讓我相信生命中的某些堅持和等待是必要且有意義的,即使難免會有孤單、迷惘、挫敗和失落,甚至是心痛與心碎……但在那刻骨銘心的淬煉之後,必然會在某個剎那,如同綠光閃現一般,清明地照見自己的心性,洞悉他人,也了悟人生。
PS.最近長春戲院重新上演的《綠光》不知為何感覺畫質很不好(即使片商號稱是全新拷貝),尤其是片尾極其重要的〝綠光〞非常不明顯,不仔細看還看不到咧。不過請相信我,二十一年前,如今已經不存在的新聲戲院的超大銀幕,片尾的〝綠光〞可是非常清楚喔,否則全場觀眾怎會興奮得爆出如雷掌聲呢,呵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