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出處:radytobe.com(radyfu的網路日誌)
本片是2012年坎城的金棕櫚獎跟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得主,其他比較小的獎項就不須贅列了,導演為奧地利導演麥克漢內克,也算台灣熟知的藝術片導演。我個人覺得,本片的男女主角都該得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真的太會演了!
提醒你第一點,如果你要去看本片,記得有幾個要點,一要睡飽,精神充足的時候去看,二要帶提神的東西(例如咖啡或口香糖),三要準備大量的衛生紙,因為會哭得很慘,四要慎選一起看得朋友,不然看完出來可能會有滿腔激動,卻無人分享,五,我個人覺得看完本片,可以去咖啡館坐著好好回味一下,借用一下本片我最愛的一段台詞:「太美好了…生命…但是又太漫長了…」(也正好用來說明本片)
提醒你第二點,本文會涉及電影內容的討論,所以如果不想在觀影前知道太多劇情,請先別閱讀喔。
好吧,進戲院前,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被不斷提醒:電影很悶喔,而且片長兩個多小時!我想沒有藝術片觀影經驗的人要挑戰這部片的確困難了點,但,我相信台灣觀眾的水平,絕對可以欣然享受這部用靈魂彈奏的生命樂章。
本片真的是個樂章,一開場(跳過導演一開始就告訴你,女主角死的那一場)就用了一個相對長的鏡頭,拍攝一群去音樂廳聽演奏的觀眾(當然包括男女主角),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鏡頭,為何一個看起來毫無敘事功能的鏡頭,導演要停這麼久的時間?這點稍後會再討論。
接著故事開始,由美好優雅的音樂會展開,接著就是一路向下的情節鋪成,具體的情節我就不詳述了,簡言之就是一個優雅貴氣的音樂老師因為腦手術而中風,接著每況愈下,生命開始進入不堪拉扯的泥濘中,女主角不斷掙扎,這不是她要的人生,愛她的老公試圖完成深愛的老婆的意志,幫助她從容地離開人世,最後,女主角死了…
故事很簡單,導演卻很不簡單,這樣一個平常的題材(你可以回想一下兩三年前台灣真實發生的一個老人用釘槍釘死了他得帕金森氏症的老婆的社會新聞都比這個故事來的更戲劇性),導演卻用了絲毫不著痕跡的技巧把她給說完了,片中其實充滿了值得玩味的導演技法,尤其,有關電影語言偏向詩體的那部份。
首先導演把角色建立得很完整,我們看到女主角的高貴優雅,看到她對生活細節的注重,她的興趣是看書跟樂評,片中甚至沒有電視機的存在,而我們更看到男女主角相愛的互動,所以我們可以立馬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更重要得,他們的心靈中,然後理解接下來的每一個事件的殘酷本質。
先回到第一場戲,當鏡頭裡只是一群毫無主體性的觀眾時,我們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舒伯特」的樂章(如果我沒記錯)上面,所以,導演很明顯地告訴了你,這個生命是個樂章,再來,讓片中的觀眾凝視著其實是另一個觀眾席的我們,也是饒富趣味的安排,我們不是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開始吧,準備看戲。
再來,片中看來家常簡單的對話,其實都是在透露出很多訊息,讓你進入這對男女主角的世界,台詞可謂寫得精準無比。而且很多看似不解的鏡頭,導演也慢慢地用平實的手法帶了出來,讓你突然意識到:原來剛剛是女主角想自殺!一個這樣重要的劇情,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沒有任何戲劇化的衝突。
片中還有很多詩意化的語言,例如,片中大家一定會討論的白鴿,還出現了兩次,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答案無關對錯,因為那是我前面說得詩的部份,就讓她朦朧,讓她因曖昧而存在更多的美感吧,因此我也把屬於我的答案保留給自己,我相信,有天再重看一次時,我會有不同的體悟。
男主角的死亡那一段也處理的異常有詩意,你看到「譬喻」這種修飾法怎麼在電影語言中被運用。
最後,女主角回到了那個空蕩蕩的家,鏡頭帶到兩扇門跟空坐著的女兒,這個鏡頭也很有味道,就心境上來講,這是懷念父母的情緒的延伸,就電影的語言上來講,導演在告訴你,生命還在繼續,更殘酷的暗示是:下一個痛苦的生命還要繼續。另一個隱含的語言,是那兩扇門,那似乎在暗示你:在這種生命的兩難處境中,你會如何選擇呢?
影片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悶,是因為片中沒有任何一個無音源的音樂(就是沒有來源,純粹的配樂),所有音樂(而且都是古典音樂)都是有人彈奏,或有人開了音響之類的,這把故事拉回到很現實的層面,讓你直逼生活的真相,所以她必然會有些地方讓你感到窘迫沉悶,因為這正是生命的真相呀…
看本片時,我們同行的三個朋友都哭得好慘,看完後,不免問說:「為何要這麼自虐,挑選美好的週末來看這麼悲傷的電影?」但不可否認,電影看完兩天後到現在,我仍不時會回味起來本片的某些細節,因為她給我的震撼直深到了靈魂深處吧…
最後,雖然前面講過一次,但因為我太喜歡了,所以要再分享一次這段我最愛的對話:
女主角翻看著過往的照片,不勝唏噓地:「真是太美好了…」
老公:「什麼?」
女主角:「生命…」
女主角淡淡地又補充了一句:「但是又太漫長了…」
本片是2012年坎城的金棕櫚獎跟201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得主,其他比較小的獎項就不須贅列了,導演為奧地利導演麥克漢內克,也算台灣熟知的藝術片導演。我個人覺得,本片的男女主角都該得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真的太會演了!
提醒你第一點,如果你要去看本片,記得有幾個要點,一要睡飽,精神充足的時候去看,二要帶提神的東西(例如咖啡或口香糖),三要準備大量的衛生紙,因為會哭得很慘,四要慎選一起看得朋友,不然看完出來可能會有滿腔激動,卻無人分享,五,我個人覺得看完本片,可以去咖啡館坐著好好回味一下,借用一下本片我最愛的一段台詞:「太美好了…生命…但是又太漫長了…」(也正好用來說明本片)
提醒你第二點,本文會涉及電影內容的討論,所以如果不想在觀影前知道太多劇情,請先別閱讀喔。
好吧,進戲院前,很多人都跟我一樣被不斷提醒:電影很悶喔,而且片長兩個多小時!我想沒有藝術片觀影經驗的人要挑戰這部片的確困難了點,但,我相信台灣觀眾的水平,絕對可以欣然享受這部用靈魂彈奏的生命樂章。
本片真的是個樂章,一開場(跳過導演一開始就告訴你,女主角死的那一場)就用了一個相對長的鏡頭,拍攝一群去音樂廳聽演奏的觀眾(當然包括男女主角),這是一個值得玩味的鏡頭,為何一個看起來毫無敘事功能的鏡頭,導演要停這麼久的時間?這點稍後會再討論。
接著故事開始,由美好優雅的音樂會展開,接著就是一路向下的情節鋪成,具體的情節我就不詳述了,簡言之就是一個優雅貴氣的音樂老師因為腦手術而中風,接著每況愈下,生命開始進入不堪拉扯的泥濘中,女主角不斷掙扎,這不是她要的人生,愛她的老公試圖完成深愛的老婆的意志,幫助她從容地離開人世,最後,女主角死了…
故事很簡單,導演卻很不簡單,這樣一個平常的題材(你可以回想一下兩三年前台灣真實發生的一個老人用釘槍釘死了他得帕金森氏症的老婆的社會新聞都比這個故事來的更戲劇性),導演卻用了絲毫不著痕跡的技巧把她給說完了,片中其實充滿了值得玩味的導演技法,尤其,有關電影語言偏向詩體的那部份。
首先導演把角色建立得很完整,我們看到女主角的高貴優雅,看到她對生活細節的注重,她的興趣是看書跟樂評,片中甚至沒有電視機的存在,而我們更看到男女主角相愛的互動,所以我們可以立馬進入到他們的生活中,更重要得,他們的心靈中,然後理解接下來的每一個事件的殘酷本質。
先回到第一場戲,當鏡頭裡只是一群毫無主體性的觀眾時,我們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舒伯特」的樂章(如果我沒記錯)上面,所以,導演很明顯地告訴了你,這個生命是個樂章,再來,讓片中的觀眾凝視著其實是另一個觀眾席的我們,也是饒富趣味的安排,我們不是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開始吧,準備看戲。
再來,片中看來家常簡單的對話,其實都是在透露出很多訊息,讓你進入這對男女主角的世界,台詞可謂寫得精準無比。而且很多看似不解的鏡頭,導演也慢慢地用平實的手法帶了出來,讓你突然意識到:原來剛剛是女主角想自殺!一個這樣重要的劇情,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帶過去了,沒有任何戲劇化的衝突。
片中還有很多詩意化的語言,例如,片中大家一定會討論的白鴿,還出現了兩次,當然,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答案無關對錯,因為那是我前面說得詩的部份,就讓她朦朧,讓她因曖昧而存在更多的美感吧,因此我也把屬於我的答案保留給自己,我相信,有天再重看一次時,我會有不同的體悟。
男主角的死亡那一段也處理的異常有詩意,你看到「譬喻」這種修飾法怎麼在電影語言中被運用。
最後,女主角回到了那個空蕩蕩的家,鏡頭帶到兩扇門跟空坐著的女兒,這個鏡頭也很有味道,就心境上來講,這是懷念父母的情緒的延伸,就電影的語言上來講,導演在告訴你,生命還在繼續,更殘酷的暗示是:下一個痛苦的生命還要繼續。另一個隱含的語言,是那兩扇門,那似乎在暗示你:在這種生命的兩難處境中,你會如何選擇呢?
影片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悶,是因為片中沒有任何一個無音源的音樂(就是沒有來源,純粹的配樂),所有音樂(而且都是古典音樂)都是有人彈奏,或有人開了音響之類的,這把故事拉回到很現實的層面,讓你直逼生活的真相,所以她必然會有些地方讓你感到窘迫沉悶,因為這正是生命的真相呀…
看本片時,我們同行的三個朋友都哭得好慘,看完後,不免問說:「為何要這麼自虐,挑選美好的週末來看這麼悲傷的電影?」但不可否認,電影看完兩天後到現在,我仍不時會回味起來本片的某些細節,因為她給我的震撼直深到了靈魂深處吧…
最後,雖然前面講過一次,但因為我太喜歡了,所以要再分享一次這段我最愛的對話:
女主角翻看著過往的照片,不勝唏噓地:「真是太美好了…」
老公:「什麼?」
女主角:「生命…」
女主角淡淡地又補充了一句:「但是又太漫長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