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radytobe.com(radyfu的網路日誌


本故事的英文片名為「Short term 12」,這是一個青少年的中途之家,這天中途之家來了一個新的實習生,這裡的老鳥們正在向這隻菜鳥說明這個中途之家的各個眉眉角角,畢竟書本上沒有告訴你真實面對暴衝的過動少年時,該怎麼作才能保護他跟自己都免於被傷害。

中途之家的核心人物是葛蕾絲,她有著堅毅不妥協的個性,她跟著男友梅森一起幫助著這個中途之家的少年們,因為他們兩個都曾是走過生命風暴,倖存下來的生命鬥士。

最近中途之家頗熱鬧,除了菜鳥實習生的加入,還有問題少年馬可仕即將離開,因著離開的焦慮,讓他更顯得情緒不穩,此外,還有一個新到來的問題少女,傑登,她冷酷的外表下,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所有這些元素的撞擊,加上男女主角自身的生命困境,將讓中途之家這個壓力鍋面臨爆炸的臨界點….

本片編導為新人德斯汀.克雷頓,故事根據他在大學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也因本片,讓他受到了各界的注目,大概因為親身參與過中途之家的少年輔導經歷,讓本片在寫實中,透著濃厚的人文視角,但又能不煽情地處理各種悲劇性的人物與背景。

導演用的最鮮明的技法就是微微搖晃的攝影機鏡頭,總讓人處在一種隱隱流動的不安情緒中,似乎一切都難以把抓(不管是問題少年的情緒或者是輔導員自身的情緒皆然),還有影片開頭與結尾前後對仗的安排,然後很流暢地說完了這個故事。

看完本片,我心中浮起了一個台大心理系的朋友跟我講過的話:「會去唸心理的,多半都是自己有著心理問題等待解決。」

用這句話,不是要攻擊心理系所的人,而是要用來說明片中男女主角的背景設定,因著自身的經歷,他們也是受過創痛,傷痕累累地成長為大人的,因此他們不僅對問題少年的心靈困境感同身受,更對進入他們的生命語彙有著精準的掌握。

片中可以看到葛蕾絲面對不同的孩子,用著不同的方式跟他們溝通,但她的起點都是「同理心」,主動披露自己生命的裂痕,揭開傷口,告訴青少年:「其實我跟你一樣,所以,你並不是最孤單的那個,也不是特例或怪胎…」再從這個切入點直達青少年的心靈。

看著那一個個無助地陷在自己心靈迷宮的孩子,著實讓人不捨,有人自閉地只想安於自己的小宇宙中,有的有情緒控管的問題,容易暴怒、衝動,有人有自殘傾向,有的則連自身的問題都無法理解、說明,就是處在一種焦躁的生命處境中受煎迫著。

而我們看到葛蕾絲如何應用著中國古老的師聖的智慧,有耐心地一個一個傾聽,打開他們心門,幫助他們,關鍵就在於「因材施教」,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最特別的禮物,去細心地拆解困住他的謎團,其實還原到最核心點,他們需要的如此簡單,只是需要被瞭解、被關愛、滿足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免於莫名的生存恐懼,如此而已。

本片也讓我想到兩個月前朋友轉貼了一篇雜誌報導,說一個在德國生活的華人媽媽希望幼稚園老師可以教她的孩子一些高深的東西,因為她的孩子很聰明。媽媽反應了兩次,直到老師拿出憲法告訴她說:「在德國,教授幼稚園的孩子知識是違憲的!」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的義務就是快樂的成長,在遊戲過程中,自然學習到思考與協調的能力(過早接觸成人消化過後的知識體系,只會框限住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正好文章也附註說明了德國是迄今為止,囊括諾貝爾各大獎項最多的國家!因此德國的教育方式顯然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看完報導,我其實有點驚訝,於是帶著這個問題去詢問了作資優教育的教授L,為何德國如此不重視資優教育?

然後,我得到了一個我們這些讀文章的人都沒看到的盲點,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

教授說,德國沒有特殊教育(資優教育是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因為他們認為特殊教育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這不能說明台灣可以因此就廢除特殊教育,因兩國背景截然不同。

德國之所以沒有所謂的特殊教育,是因為他們的國家、社會以及文化、教育總體的發展,讓他們已經能夠做到普及化的「適性教育」,翻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說,其實對他們來說,每個孩子都是最特殊的,所以每個孩子其實都在接受「我們定義中的特殊教育」,老師跟父母、社會會因為著不同的孩子,自然地找到他適合的學習方式跟成長過程,讓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人才,記住,這裡包括天才跟智能障礙的孩子都是同樣的學習環境下成長,受到相同的對待!

我聽了好驚訝,原來所謂的沒有特殊教育,是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用特殊教育的方法在教授與學習,所以「當全部都特殊時,就沒有一個是真正義意上的特殊了!」而我剛說得盲點就是:台灣教育一直只是用同一種填鴨子的機器不斷灌東西進去,因此當然需要特別挑出不同的個體,去接受特殊教育。

而且,還記得我們的孔大聖人嘛?他強調的「因材施教」跟「有教無類」不是早已經說明了真正的教育理念嗎?然後,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演化,我們每個人都會背誦他的理念或名言,卻也只剩下背誦這些語言屍體了,我們沒有真的去思考他,更別說執行他了!然後,現在孔老先生還要背負著指控他「馴養出一堆儒狗」的罵名……

扯遠了,我要說的,只是教育這件事的本質,請還原到最簡單的「因材施教」,別再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了,大雄跟阿福本來就是不同的孩子,不該用同一種制式化的教授方式。

最後,本片其實很適合父母帶著青春期的叛逆子女一同觀賞,讓父母學會怎麼跟子女溝通,而且本片雖然題材顯得沈重,可是觀影過程中卻是讓人又哭又笑的喔,是部值得所有老師都來看看,然後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盲點的佳片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fca 的頭像
    tfca

    tfca的部落格

    tf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