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實故事改編:當一部電影貼上這個標籤的時候,八九不離十,多少帶有勵志電影的影子。
而這些帶有勵志色彩的影片,又幾乎將焦點放在一個人物身上,藉由他/她的奮鬥過程,轉化成感化觀眾的力量。
這些逆流而上的人、在險境中不肯妥協的人同時激發出,現實生活中抑鬱不得志的我們的感慨,更甚者,或許有人會因為看了影片而更努力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吧。
北國性騷擾,可以淺看為女性奮鬥史的影片,藉由礦場女工的控訴,表達出女性在社會上的低落,以及自主性的不足;深看,則可擴大為對自身環境裡的不平等現象的反省。
我對於片中莎莉賽隆爭取女性權利的過程,沒有太大的感受,電影雖不難看,但也只是四平八穩的影片,要講女性主義,很多影片都說得比它深入,也說得比它出色。
但我卻對影片中女性同事角色的反應,感到興趣。它讓我看到社會中邪惡滋長或是姑息生存準則之下,所帶來的扭曲。
當莎莉賽隆要求片中女同事一起為她發出不平之聲,大家的反應卻是:這不關我的事,我只想要作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或是,妳的出現、妳的反應、妳的抱怨,大大的影響了我們的生計。
是的,壓力。當你站出來,想要替自己還有替跟你有同樣處境的人發聲時,他們還是不願站在背後支持你時,我想大部分的人,就會選擇退卻、退縮吧。
這就是社會,明知道事情不對勁,卻還是要安慰自己,喔,沒事的,沒事的!把自己催眠了,然後再說:明天會更好。
要站在火線上難不難?這是我過去兩天思考的事情。當我前幾天走在捷運的逆流走道上,我覺得,要成為一個走不同方向的人,真難。
同樣地,北國性騷擾的主角,就是一個選擇走在逆流道上的人,她認為該說的事情就該說出來,她挺身為自己的權利奮鬥,卻換來男性同事的攻擊,當男性同事群起攻擊時,身為弱勢族群的她,還得面對來自同樣族群的同事的責備。
沒有退縮的人,就是勇氣。這種人,如果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會管他們叫:不合群的人。更難聽點,有人會叫他們:料靶子(打小報告的人)。
其實,如果北國性騷擾一片的角色沒有站出來爭取權益,女性在礦工業中依然可以生存,畢竟在她出現前,女性就已經擔任礦工的職務超過10年的時間了。但是,沒有講出來的事情,不代表它就沒有問題。
我想起工作上,業務和設計間的不合理對待,想起組員跟老闆爭取尊重,卻被公司打壓的往事,不禁覺得,人,怎麼都只會欺壓聲音小的人,來獲得自己的滿足?
這個不公平的社會,到最後,就會變成:誰的權力大,誰就是老大!
但權力的大小往往不是事件的主軸,也不是核心。反抗,代表的是不滿,代表的是不能接受。但上頭給的答案卻簡單明瞭,但又迂腐的可以:要不辭職,要不閉嘴。
北國性騷擾的例子,不光是女性在職場上的被壓迫,這是一部社會現象的縮影: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有權力的人,就可以是欺壓者;沒有權力的人,就是被欺壓者。
所以,我們看電影,才會有感慨,才會思考,原來,連無聲的接受,都是一種對自身的暴力。就像片中的女同事,她們明明是受害者,卻不敢挺身而出,在某一方面來說,她們也成了主角的加害者。
要讓別人尊重,要讓生活的環境更公平,往往要花上許多的力氣、要花上許多的時間,而結果,卻不一定能盡如人意,因此,我能明白,中國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活哲學。這不是個錯誤的理論。長久以來,我也覺得:與其加重麻煩,不如甘心當個生活的阿甘,啥都不過問,就悶著頭,一路往前跑。也許,傻人傻福,總有海闊天空的一日吧。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阿甘,都看得到事件中不合理,不恰當的一面;但同一時間,大部分的人也都害怕挺身而出所要面對的壓力。
所以,我們都是沈默的一群,而沈默,是保護自己的屏障;或只是催眠自己的屏障?
答案,可能只有身在不同不平事件的人們可以評斷了。
電影拍的不算特別精彩,過於強調男性角色在職場上的欺壓,卻讓影片的說服力降低不少。少了反證的一面,確實可以讓觀眾同情女主角的處境,也加深影片的戲劇性;但過多討伐的聲音,多少阻礙了觀眾思考的辯論空間。尤其主角父親的心境轉折,很可惜沒有善加琢磨,讓這個從原本的以女兒為恥到後來以女兒為榮,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莎莉賽隆因為這部影片再度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的提名,她的演出,證明以女魔頭登上奧斯卡影后的她,並非僥倖或取巧,莎莉確實是一位值得期待的好演員。她在法庭上的幾場戲,高挑的眉毛,總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優秀的女演員:蜜雪兒菲佛,兩人在氣質上,有那麼些不謀而合。
而這些帶有勵志色彩的影片,又幾乎將焦點放在一個人物身上,藉由他/她的奮鬥過程,轉化成感化觀眾的力量。
這些逆流而上的人、在險境中不肯妥協的人同時激發出,現實生活中抑鬱不得志的我們的感慨,更甚者,或許有人會因為看了影片而更努力地面對生活的困境吧。
北國性騷擾,可以淺看為女性奮鬥史的影片,藉由礦場女工的控訴,表達出女性在社會上的低落,以及自主性的不足;深看,則可擴大為對自身環境裡的不平等現象的反省。
我對於片中莎莉賽隆爭取女性權利的過程,沒有太大的感受,電影雖不難看,但也只是四平八穩的影片,要講女性主義,很多影片都說得比它深入,也說得比它出色。
但我卻對影片中女性同事角色的反應,感到興趣。它讓我看到社會中邪惡滋長或是姑息生存準則之下,所帶來的扭曲。
當莎莉賽隆要求片中女同事一起為她發出不平之聲,大家的反應卻是:這不關我的事,我只想要作好自己份內的工作;或是,妳的出現、妳的反應、妳的抱怨,大大的影響了我們的生計。
是的,壓力。當你站出來,想要替自己還有替跟你有同樣處境的人發聲時,他們還是不願站在背後支持你時,我想大部分的人,就會選擇退卻、退縮吧。
這就是社會,明知道事情不對勁,卻還是要安慰自己,喔,沒事的,沒事的!把自己催眠了,然後再說:明天會更好。
要站在火線上難不難?這是我過去兩天思考的事情。當我前幾天走在捷運的逆流走道上,我覺得,要成為一個走不同方向的人,真難。
同樣地,北國性騷擾的主角,就是一個選擇走在逆流道上的人,她認為該說的事情就該說出來,她挺身為自己的權利奮鬥,卻換來男性同事的攻擊,當男性同事群起攻擊時,身為弱勢族群的她,還得面對來自同樣族群的同事的責備。
沒有退縮的人,就是勇氣。這種人,如果發生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會管他們叫:不合群的人。更難聽點,有人會叫他們:料靶子(打小報告的人)。
其實,如果北國性騷擾一片的角色沒有站出來爭取權益,女性在礦工業中依然可以生存,畢竟在她出現前,女性就已經擔任礦工的職務超過10年的時間了。但是,沒有講出來的事情,不代表它就沒有問題。
我想起工作上,業務和設計間的不合理對待,想起組員跟老闆爭取尊重,卻被公司打壓的往事,不禁覺得,人,怎麼都只會欺壓聲音小的人,來獲得自己的滿足?
這個不公平的社會,到最後,就會變成:誰的權力大,誰就是老大!
但權力的大小往往不是事件的主軸,也不是核心。反抗,代表的是不滿,代表的是不能接受。但上頭給的答案卻簡單明瞭,但又迂腐的可以:要不辭職,要不閉嘴。
北國性騷擾的例子,不光是女性在職場上的被壓迫,這是一部社會現象的縮影: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有權力的人,就可以是欺壓者;沒有權力的人,就是被欺壓者。
所以,我們看電影,才會有感慨,才會思考,原來,連無聲的接受,都是一種對自身的暴力。就像片中的女同事,她們明明是受害者,卻不敢挺身而出,在某一方面來說,她們也成了主角的加害者。
要讓別人尊重,要讓生活的環境更公平,往往要花上許多的力氣、要花上許多的時間,而結果,卻不一定能盡如人意,因此,我能明白,中國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活哲學。這不是個錯誤的理論。長久以來,我也覺得:與其加重麻煩,不如甘心當個生活的阿甘,啥都不過問,就悶著頭,一路往前跑。也許,傻人傻福,總有海闊天空的一日吧。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阿甘,都看得到事件中不合理,不恰當的一面;但同一時間,大部分的人也都害怕挺身而出所要面對的壓力。
所以,我們都是沈默的一群,而沈默,是保護自己的屏障;或只是催眠自己的屏障?
答案,可能只有身在不同不平事件的人們可以評斷了。
電影拍的不算特別精彩,過於強調男性角色在職場上的欺壓,卻讓影片的說服力降低不少。少了反證的一面,確實可以讓觀眾同情女主角的處境,也加深影片的戲劇性;但過多討伐的聲音,多少阻礙了觀眾思考的辯論空間。尤其主角父親的心境轉折,很可惜沒有善加琢磨,讓這個從原本的以女兒為恥到後來以女兒為榮,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莎莉賽隆因為這部影片再度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的提名,她的演出,證明以女魔頭登上奧斯卡影后的她,並非僥倖或取巧,莎莉確實是一位值得期待的好演員。她在法庭上的幾場戲,高挑的眉毛,總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優秀的女演員:蜜雪兒菲佛,兩人在氣質上,有那麼些不謀而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