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滿不解,《鳥人》(Birdman)上映這麼久了,固然可供觀眾思索的東西不少,但為甚麼這麼多人都沒有認真的從超級英雄的眉目,去看待這一部談超級英雄的電影呢?
超級英雄之於漫畫文化,可以是指類型,也指典型。在典型中,除了眾人熟知,正氣凜然正義十足的正面英雄之外,還有反英雄(Antihero)的存在。
反英雄不一定有一套符合社會規範的善惡觀念,她們有時可以殺人,可以知法犯法,可以有自己好惡的施暴,在正義的觀念下行駛爭議的作為。
在40~80年代間,超人蝙蝠俠正義聯盟等等成員,都是無庸置疑的正英雄;他們在出版社的統一陣營下,打日本鬼,打韓戰,甚至跟阿里打拳,大量呼應時事,作出符合美國價值觀的行為(就像洛基)。但,進入80年代後,這些作法就遭到挑戰,許多人想讓太神性沒人性的這些典型人物有新的風貌。美國漫畫多人編繪的傳統,令創作者們能在官方體制下盡可能的改造人物,作出變革。
於是,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出頭了。這位多才多藝,能畫能編的藝術家,重塑了一個又一個的超級英雄典型,把他們反英雄化。
在Marvel出版社,他重塑了金鋼狼,讓這人氣不錯的二線變種人,成了反戰風潮的代言,化為不屑於變種人統一戰線的獨眼龍的領導,是美國當時厭惡越戰的傳聲筒。
更有名的,是他在DC出版社的蝙蝠俠重啟之功。蝙蝠俠這個偵探起家的招牌英雄,在過去四十年的累積下,已經成了穿著一身科技勁裝,帶著一男一女一狗四處戲耍的藍衣戲子,典型到了死氣沉沉的地步,人氣也瀕臨節節敗退的地步。法蘭克繪製了一個系列:《蝙蝠俠:黑騎士再現》。此書的蝙蝠俠,堪稱前所未見,引起轟動,蝙蝠俠就此重新登上DC出版社的領軍角色,於銷量於人氣皆是。
在此書《蝙蝠俠:黑騎士再現》中,正義聯盟瓦解多年,已知天命的布魯斯偉恩不穿蝙蝠戰甲多年,成了個偏執,喃喃自語,不信任法治社會,只迷信過去光輝與判斷的惡老頭。因緣際會下,他再度出山,面對的不再是犯罪者的攻訐,而是媒體對蒙面英雄的批判,是尼克森政府對冷戰的政治環境,也是自己體力不再思想僵化的困頓。他不再排斥虐殺他人,更是口出惡言的糟糕長輩。
這樣的形象,一路延伸到電影圈,那便是諾蘭重啟的《蝙蝠俠》三部曲。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多談諾蘭兄弟如何移花接木了法蘭克不只一冊的漫畫原作,作為己用,我只想說,諾蘭這一支拿下世界票房冠軍,也取下至今最好商業口碑的超級英雄系列,便是反英雄的超級英雄已經逐漸能被大眾接受的象徵。
把反英雄的典型發展,回朔到到《鳥人》去對照,就會發現,這部電影不正是這個歷史發展的縮影嗎?
基高基頓這個鳥人,導演取巧得用這個選角直接取代了他該在片中解釋的角色設定,讓觀眾直接代入1989年蝙蝠俠電影的形象,不費力的完成了故事所謂的過氣演員浮沉錄。米高基頓頻頻看到鳥人的幻覺,這鳥人要他回去演電影,重拾寶座。他不要,然後他開槍射了自己,在舞台上自殺,所幸只斷了鼻。
《鳥人》全片最突兀的就在此處。
不覺得荒唐嗎?仔細想想吧,為什麼米高得開槍射自己?一個豁然想通自己想紅,但覺得可以走百老匯這條路的男人,有甚麼理由公然自殺?全片沒有任何辦法解釋這個作為,導演在這個控制慾強烈到用長鏡頭的電影理,也在那一刻脫軌,無法圓米高的作為。於是長鏡頭斷了,出現了全片唯一一次的跳接,換入了一齣滑稽的舞台秀:蜘蛛人與鋼鐵人一齊登台,在鼓手中穿梭作勢。
從這一幕開始,《鳥人》這個電影就沒有人性可言。接下來上演的最後一幕,通通只是概念的演繹。有些影評謂之夢境,有些影評稱之幻覺,有些影評呼為開放式解讀......我不在意,因他們背後是同一種東西。這東西是甚麼?我認為,這是反英雄的崛起。
在最後一幕中。當米高基頓醒來,他還活著,但臉龐改變,他走進廁所,朝鏡子一照,發現新的人造鼻頭英挺,就像隻鳥。他成了鳥人。然後他轉過頭,曾在幻覺的鳥人坐在馬桶上,默然無語,曾一直看向自己的鷹眼,此時再無正對。
此時,在廁所理,有兩個鳥人:一個鳥人活在幻覺,活在過去,如今活在馬桶上無言以對;一個鳥人活在現實,活在當下,如今即將享受功成名就。
不是這樣嗎?當米高基頓丟開了大家都曾想看到的神話英雄,開始做起一個失敗丈夫,失敗演員,失敗製片與失敗公民的時候,戲外的戲迷,也就是我們,卻開始愛上他的演出。
相信大家都有注意到,《鳥人》有齣戲中戲,是他們幾位演員排練的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舞台劇。在戲中戲里,每個演員都說了他們真正的心聲,那些心聲反而是鏡頭前理應窺視這些演員私密處的我們,無法看出來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戲外,其實是另一種戲內,是導演要我們看到的另一齣戲碼,那就是失意演員的崛起的英雄故事。
前任鳥人曾經失意,結局是如此走路有風,順利得一蹋糊塗。女兒自動投懷了,老婆自動釋懷了,觀眾自動詠懷了。本來針鋒相對的浩克老兄,片子演到三分之一突然就消失;本來紐約時報的劇評人曾信誓旦旦要搞死他,如今也寫了稱讚他戲碼的好評……
不覺得這樂觀得詭異,就像好萊屋古典電影常有的大團圓結局?這,不就是超級英雄故事的常見收尾嗎?
為什麼導演覺得這個鳥人值得用如此的結局去擁護它?我會說,因為導演也把這部片當成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去拍。這位英雄的武器不是蝙蝠(鳥人)飛鏢,而是菸灰缸盒;英雄的技能不是西藏忍術,而是函授瑜珈;英雄的性格也不是四正四端,而是個人性而叛逆,只想做好自己事情卻屢屢失敗的魯蛇。但這魯蛇贏了!他的偏執被典範了!
還記得劇評家如何批判鳥人的嗎?她說,鳥人代表了好萊屋的粗俗,讓她無從忍受的不精緻,所以她即使不看戲,也要搞死米高基頓。然而,她最後盛讚有加的戲碼,是米高自殘的寫實張力。去掉這是否符合現實,我倒覺得這正是本劇最同意看出導演戲耍觀眾的雙關。戲評家討厭超級英雄鳥人的原因是甚麼? 是嗜血。戲評家重新愛上舞台劇鳥人的原因是甚麼?也是嗜血!
這正是這些年來觀眾的心理。超級英雄拍得太多,影迷撻伐而且恥笑,這根本是商業電影的入侵,是電影文化低劣的證明。但是,當有些導演引用了稍微不一樣的超級英雄,用了反英雄的典型,拍蝙蝠俠,拍鳥人,馬上就是叫好叫座,前者拿下2009年世界票房冠軍,後者取得奧斯卡提名的門票。
敢問,用CG後製的血取媚大眾,與用自殘噴出的血取媚深度戲迷,有甚麼差別?沒有。敢問,用超級英雄的正英雄取媚二十年前的觀眾,與用超級英雄的反英雄取媚現在的觀眾,有甚麼差別?沒有。
一切,都只是媚俗與媚雅的差別罷了。
在我看來,這正是《鳥人》放置在超級英雄風潮之際,該可以有的解讀。
這部片究竟是反超級英雄,還是超級反英雄?比起打繞在戲中戲的瑞蒙卡佛戲碼的文本不放,這個脈絡才更應該也更像是本片應該有的意義與解構吧。
還是,其實沒多少人在意,這部片一定要用超級英雄當背景的苦心?覺得只要襯托出過氣演員的背景,用甚麼題材都無所謂?
那敢情好,下次不要找米高基頓,改找梅爾吉勃遜當主角好了。我們可以看一齣戲,看梅爾一早從垃圾堆裡宿醉而醒,發現眼前站著一位素袍國王,哇,竟是哈姆雷特,還是梅爾在90年代詮釋的老粗版哈姆雷特!看落魄梅爾與哈姆梅特在百老匯街頭自言自語,看上去多麼有意涵有符號性阿,我都能想見有哪位文青會把這一幕寫成莎劇在當代的墮落的意象分析文了。說不准,這文青勉強還懂一點,會拿《雷神索爾》(Thor)舉例,說明這個超級英雄受莎劇影響的變化,只是在說明完後,補上一句:「是還可以看啦,但筆者覺得,超級英雄電影不夠嚴肅,不登大雅之堂耶」。
我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