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剛落幕,實話是,這是一次毫無意外與驚喜的頒獎典禮,因為泰半的重要獎項,大多數人(影評們)都已經可以預測出來了,我記憶中很少有這類幾乎可以百分百推測出來的名單,就像幾年前最紅火的「阿凡達」,也爆了一個大冷門,把最佳影片跟最佳導演獎給了「危機倒數」的凱薩琳.畢格羅;去年則去給了對美國人說最政治正確的「亞果出任務」;而今年,也毫不例外地,大家都預測會給「自由之心」,連我自己也都「推論」會給她;推論的意思是,她其實並非這次我心目中的最愛,但是我知道對美國來說她最政治正確的選擇。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何謂「政治正確」,尤其是影展的政治正確。任何影展,都有其專屬的品格,以坎城為例,她大概是最標榜「政治正確」的影展了,至於坎城的政治正確通常跟世界動態的風向有關,只要是符合當時世界思想潮流的,就很容易受到關注,因此,在很多年間,中國的地下電影在坎城無往不利,不見得是她們本身具有多高的藝術內涵,而是光是「禁片」、「地下影片」,「政府不允許拍攝、參展」,「不頒給演出執照」,就是坎城影展的敲門磚,因為在中國受到的壓迫,會在坎城備受榮寵,贏回一部電影的尊嚴。坎城很明顯地在跟強權、獨裁政府宣戰,以藝術的方式在宣佈獨特的「獨立戰爭」。所以我猶記得某年中國影片在坎城頒獎前夕,中國政府要求撤回此片,台灣媒體人馬上接話:「恭喜該片進入得獎保障名額。」(電影我忘了是那一部,即使記得,也不會公開透露。)
因著對電影藝術的極致推崇,坎城影展至今能保留著一個習俗,即是入圍的正式影片,會在最大的盧米埃戲院放映,只要要進去這個藝術殿堂,任何觀眾一定要穿正式禮服,男生打領結,女生穿裙子,這裡象徵著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盧米埃是電影的發明人),也是對每個電影藝術工作者的尊重。
再來,電影也是一種很獨特的藝術形式,一方面她對外宣稱是門藝術,而且是異常昂貴的藝術,還是一個集體創作與綜合的「結構」藝術(電影是透過各種藝術一層一層拼裝、結構出來的),一方面,她又是極度商品化的「銷售產品」;一方面她要維持一定的藝術品格,一方面,又要極度入世地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題材,好解剖生活的真實肌理;所以,電影這個藝術作品是脫離不了與她互動的時代語境的,更有趣的是,因為這個成品太過龐大,經過多人一起通力合作,所以,她最後的樣貌極其複雜,剝開主創者要講述的第一層敘事外,其實內涵著各種複雜的社會文化基因,透過這些零碎的基因(甚至是主創者不自覺滲入的),便可以解開主創者內在的思想密碼與他所生長的環境,以及成品產生當時的時代氛圍與文化底景。
突然扯到這個,是因為好萊塢電影是與美國社會掛勾最嚴重的一系列產品!研究美國電影,一定要去側看與她息息相關的共同體 - 當時的美國社會脈動。
也因此,我們回到這次奧斯卡的九部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
「自由之心」的影片內涵是種族融合,奮勇生存,證明自我的故事。(真實故事改編)
「怒海結」幾乎可以說是微型版的「自由之心」,一樣是生存的主題,但最後多了人道關懷作結,而且是美國人對非洲強盜的那種博愛精神。(真實故事改編)
「地心引力」一個失去一切的女人,身處於隔離的失重狀態的奮力求生計,順便展演了美、俄兩國的隕落與大中國崛起的現實。
「藥命俱樂部」一個鄉野莽夫為了自身生命的延續,奮而不捨地跟國家機器抵抗,跟生命奮鬥的過程。(真實故事改編)
「瞞天大佈局」幾個小人物的生命奮鬥過程,證明自己不是生命的魯蛇。(真實故事改編)
「遲來的守護者」一個藍領階級的勞工,在暮年去彌補自己的過錯,想尋求生命救贖的故事。(真實故事改編)
「內布拉斯加」一條航向生命終點的公路電影,兒子與年老的父親的生命和解過程。
「華爾街之狼」美國華爾街金童的傳奇,影片最後,在經過十幾年的牢獄之後,他重生了,到處在美國演講,創造著自己的美國奇蹟。(真實故事改編)
「雲端情人」這是最特別的影片,因為她的主題是現代社會的疏離、寂寞與隔閡。
大家可以看到近半數的電影是在講述「人在低谷依然不失去信念,奮勇求生的故事」,當然,我不確定這幾年美國自殺率是否持續上升,但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經濟不景氣持續瀰漫,甚至原本預期的復甦期遙遙無期,美國社會開始出現一種「現代金融機制勢必會崩盤的耳語」(這個危脆的社會氛圍與前述那些奮勇求生的主角們所生存的險惡環境是相呼應的),而我們會不會就是這一群可以見證「資本主義怪獸」自食惡果的幸運兒呢?我想那比中了樂透還讓人興奮吧!
(附帶一提,所以這次奧斯卡有個遺珠,就是柯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因為他就是在講一個魯蛇的故事,鬱鬱不得志的歌手落魄的一生,看完會太沈重,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了,所以當然不能讓他入圍大獎了喔。)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美國影壇急著把「求生存」這個基本意志灌入到社會大眾潛意識裡的同時,我一個立陶宛的朋友S告訴我一個也異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去年他在坎城影展時,坎城影展最熱門的幾部片分別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湖畔春光」、「性愛成癮的女人」,事實上,他看到這些片時,都快吐了,他不能理解歐洲怎麼了?除了性愛,難道沒有其他題材可以拍了嘛?電影藝術淪落為「性愛展示場」了嘛?當然,歐洲大陸太複雜,很難一言以蔽之地去分析,但是,有趣的共同點是,性愛其實是一種「生殖本能」的象徵,當然,你可以說這是穿鑿附會,不過在電影符號學裡的確有這種意含。生存與生殖(物種繁衍)這兩個多近似的生物本能,如今正在世界範圍內的電影藝術領域中不斷被重複提及,我不禁要問:「世界是有多想毀了自己呢?」
反觀人類,我們不是一直在有意無意地毀滅地球嘛?各種污染,各種資源耗竭,各種對自然資源的劫掠,對其他物種的迫害。也許,這些片真正要反應的內在集體意識是:「地球活膩了,祂想自殺了!」或者,「至少殺死人類這群不斷毒殺他的癌細胞!」我想祂最好的化療藥劑就是這些天災了吧!
- Mar 03 Mon 2014 18:08
Rady Fu影評:【關於奧斯卡】- 破解電影背後的文化潛意識密碼
close
原文出處:radytobe.com(radyfu的網路日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