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看「澳大利亞」,猶如坐上遊樂園的雲霄飛車,初時節奏平緩,帶來高度期待;接著,列車俯衝而下、快速急轉,引人興奮、緊張、刺激感,腎上腺素激增;進站前,列車駛入平穩的軌道,撫平高昂的情緒;下了車,有點頭暈目眩,但不確定還想再來一次.....。
我不討厭「澳大利亞」,這部電影有它迷人之處。
影片前一個小時,我看得挺過癮。
不管是澳洲壯麗的景色、妮可基曼嬌驕女的爆笑演出、或是休傑克曼不斷對著鏡頭耍帥,我都甘之如飴,心裡暗罵:「電影拍的不差啊,怎麼評價不高呢???」。
導演Baz Luhrmann擅長眩目剪接、流暢的說書技巧、輔以大量流行符號、電影類型拼貼....等等等。
看他的電影,心情就是舒暢兼愉快,尤其他對華麗視效的偏愛,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澳大利亞」前半場拍的生動有趣,故事從妮可老闆娘自英國來到澳洲,本來打算賣了老公經營不善的莊園,卻因為老公遭人刺殺身亡,而擔負起振興莊園的責任。
由於目睹了原住民被欺壓的悲苦、疼惜一名原住民與白人混血男孩努拉、以及牛隻被自家經理給偷渡到競爭對手農莊.....,她決心跟大地主一較高下,爭取軍方合約(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橫跨萬里路,將1500頭牛隻給送上軍艦。
但她畢竟沒有趕牛的相關經驗,只好請來大老粗性格、但又帥到不像話的趕集者休傑克曼幫忙。
後面的故事劇情完全在觀眾的預料之中進行,妮可老闆娘和努拉的親情越來越親密、休傑克曼和老闆娘的戀情也開始加溫、壞地主的手下Fletcher,耍壞手段不段升級....,最後,妮可成功地將牛隻趕上軍艦、獲得一紙合約、贏得「男人」們的尊重。
熟稔類型電影的Baz Luhrmann,光是前半場,就拼貼一堆經典名片的影子:酒吧遭拒的戲碼,跟「遠離非洲」如出一轍、妮可老闆娘的角色性格,又跟「冷山」重疊、而她和休傑克曼的戀情,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亂世佳人」、趕牛橫跨荒漠、壞人全力使壞、努拉在狂牛面前面不改色的呼喚咒語,則讓觀眾想起西部電影、或是紐西蘭影片「鯨騎士」等。
大量拼貼是導演的風格,也是導演的強項,他就是有辦法將公式化的劇本給拍地生動、吸引人,尤其牛隻發狂奔逃那一大段戲,讓我一度以為自己在看「印第安那瓊斯」哩(配樂也很像,呵呵)。

前半場娛樂好戲結束。
老闆娘和趕集者的愛情步入穩定、老闆娘和努拉的親情也穩定發展、莊園生機蓬勃、壞人都暫時休兵,準備下一次更大的計畫。
至此,我對電影的評價都不差,甚至在心中吶喊:「好一部披著史詩外衣的偶像劇啊!!!」
結果,後半場開始未久,我就暈倒了。
讓我暈倒的第一個畫面,是妮可參加盛大的宴會,她邀請休傑克曼一同前往,然而休帥哥因為自覺不適合出席而婉拒。
單獨赴約的妮可在壞地主慫恿下,差點把莊園給賣了,正當她要開口允諾賣掉莊園的時候,休傑克曼出現了!!!!!!
他一出現在宴會的入場,全場來賓瞬間鴉雀無聲,然後,鏡頭特寫了臉上鬍渣都修剪乾淨的休傑克曼大臉,我馬上噗嗤笑了出來。
媽啊,有沒有這麼耍帥啊???而且,休傑克曼的特寫還給我出現兩次,兩次都對著鏡頭揚起淺淺的微笑達五秒鐘之久,我哩,雞皮疙瘩掉滿地。這種太有自覺的耍帥,我老有種莫名的尷尬感。
(好吧,要開始談結局囉~~~)

宴會戲之後,電影節奏開始大亂。
先是妮可和努拉的親情變調、後是她和休傑克曼的愛情冷卻、再來是壞人Fletcher幹掉大老闆,變成超級大魔頭,使壞功力更上層樓。
電影公式綿延不絕,本不該是個問題,但「怎麼把公式說得好???」,卻是門重要的功課。
若能把公式消化,並且說出新意,就會成為「紅磨坊」;反之,就成了「珍珠港」等級的影片。
有兩個很重要的梗沒鋪好,讓我頭很大。
(1)大壞蛋Fletcher至少對著鏡頭說出三次:「自尊一點都不值錢!!!」
第一次聽到他說這句話,我認為他是為了羞辱妮可、並要讓對方自動放棄莊園而說。
第二次聽到他說這句話,我認為導演想要用這句對白來映照Fletcher的心境。
第三次聽到他說這句話,我肯定導演一定會在電影後面解釋Fletcher說這句話的意義。
結果電影看到結束,看到Fletcher被原住民標槍高手給KO,我都沒法理解導演為何要再三強調這段話!!
既沒有對照到妮可的處境、也沒看出Fletcher的悲哀,鋪梗的意義瞬間顯得很虛幻。
Fletcher這名角色本來可以很立體、很有型,因為他非常地矛盾,為了財,他跟老闆的女兒Katherine結婚;為了權,他暗殺自己的岳父;為了鞏固地位,他連自己的親生兒子(努拉)都要殺。
結果,這麼一個可以發展成「黑金企業」潛力的角色,心裡的創傷、壓抑全部被忽略,只停留在浮面的惡形惡狀,可惜啊。

(2)Fletcher的老婆Katherine則是整部電影最倒楣的角色。
老公暗殺了自己的老爸、渾然不知老公在外有私生子,最後,躲不過日軍的轟炸,慘死在通訊中心。
這名角色同樣可惜了,哎,編劇在幹嗎???
她第一次出場就對妮可老闆娘有好感,劇中甚至多次表示要跟妮可認識、當朋友;連努拉被送走,妮可在碼頭哭喊著孩子的名字,她也是全場唯一提出異議的「良心的聲音」。
我原本期待她的善良,可以成為電影的關鍵性角色,結果,這名每次出場都表示善意的角色,隨著她慘死日軍轟炸之下,不了了之。
再一次,既然無力去鋪陳這個良心角色,一開始就別寫進劇本、或者刻意強調,不然只會讓貧乏的劇本,更顯貧血罷了。
導演啊!!!你是怎麼了???我不得不這樣失望地大喊。
前半場遊走類型電影,仍得見光彩;後半場卻頻頻凸搥。
日軍轟炸的壯觀場面,彷如「珍珠港」;休傑克曼遠赴任務島拯救努拉和困在島上的孩子,則是「教會」結局的重現;原住民好友為了救孩子,在沙灘上狂奔吸引日軍注意力,像是「末代武士」的附身.....。
由於劇本張力不足、角色性格不夠立體,連帶地使芭樂、熱血、煽情的場面都不夠通俗有力,軟趴趴地沒法激起我太多感動、也擠不出半滴眼淚。
一如我文章開頭所言,我對這部電影的觀感猶如坐雲霄飛車,上上下下,莫名的很。
後段劇本、人物設定上的嚴重缺陷、節奏掌握雜亂等等,都讓我扣了不少分;可是偶爾又會見到一絲光彩。
比如說擁有一半原住民血統、一半白人血統的努拉,社會地位比原住民還要低下,為了去戲院看電影,他不得不將自己塗黑(歸屬),諷刺著社會結構的階級荒謬。
而他看的那場電影「綠野仙蹤」,有力地對照了跨物種友誼的理想(女孩、稻草人、獅子、機器人)、還有追尋夢想的偉大(主題曲Over the rainbow,不斷在電影裡提及)。
另外,澳洲政府出資拍攝「澳大利亞」,一方面向早年政策道歉(承認當年迫害原住民);一方面為了吸引觀光客遊訪澳洲,不斷強調當地壯麗景緻,真的讓我在戲院中不斷讚嘆、並且思考著重遊澳洲哩。
電影結局,小努拉跟隨著爺爺的腳步,追尋自己的人生、遨遊天地,他脫掉衣服、鞋子,在草地中奔離的畫面打動了我。
妮可放手讓努拉遠走,不正象徵著澳洲政府願意放手讓原住民發展屬於自己文化的誠意和理想。(我還蠻喜歡這個結局~~~)

我一直挺喜歡導演Baz Luhrmann,他的電影總都有一定的水準和程度。(「舞國英雄」、「紅磨坊」)
這次的「澳大利亞」若非後半場節奏突然大失控,我覺得電影還不差。
我認為Baz導演這次會失手,一方面是劇本企圖心太大、一方面是他無力消化如此龐大格局的作品。
既想要有史詩的格局、又希望能有娛樂片的暢快,兩者相拉扯,便卡在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
說到底,我還是喜歡劇本精簡,但將電影拍地迷人、動感十足的Baz Luhrmann啊!!!!
快快快,拋棄「非要拍出」史詩電影的迷思,重返「舞國英雄」和「紅磨坊」的純粹歡愉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fca 的頭像
    tfca

    tfca的部落格

    tf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